第二十一届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国际高端论坛顺利闭幕
第二十一届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国际高端论坛于11月1日至2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论坛邀请到英国加的夫大学荣休教授Robin P. Fawcett、加的夫大学Gordon Tucker博士、加的夫大学Lise Fontaine博士、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做主题报告。论坛开幕式和闭幕式由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何伟教授主持,我校校长助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文斌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我校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和北外学院院长文秋芳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听取了第一天的主旨发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共150多名学者、教师、研究生到场参与。同时,外研社Unipus为本次论坛提供了在线直播,线上参会人数达1293人。与会学者围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和本土化研究展开了汇报和讨论。
加的夫大学荣休教授Robin P. Fawcett围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目标、加的夫模式及句法分析的科学手段进行了论述。Fawcett教授通过对比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说明了加的夫模式在句法分析上的优势,同时强调了句法分析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同时,Fawcett教授还号召有志学者一同加入加的夫模式的研究阵营,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讲解了多模态语篇这一新兴领域。胡教授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多模态符号学、多模态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等学科融合的基础上产生和推动了对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发言关注多模态语篇设计中的衔接与连贯分析方法,同时也关注理论框架构建。
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的报告以一个英语例句为例,探讨了加的夫模式中的句法分析。围绕悉尼模式与加的夫模式不同的分析方法,黄教授探讨了其中参与者角色、环境角色、状语、补语的对应问题。此外,还提出了关于动词延长成分的划分标准。汇报最后,黄教授带领大家对句法分析的三大原则进行了讨论和反思。
复旦大学朱永生教授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语码理论的联结进行了分析。朱教授首先介绍了二者合作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涉及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码理论的内容,并指出二者在各阶段相互的关系。朱教授特别指出,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码理论的关联,不仅是解决语言学与教育的问题,更是为了凸显语言学家社会责任、社会担当。
华中师范大学王勇教授探讨了汉语中名词的并入。王教授以类型学视野关注了汉语中几类名词并入情况,分析了形式特征和语义关系,同时关注相关词汇化的过程。最后,王教授结合系统功能视角,分析了并入名词的经验功能和语篇功能。
加的夫大学Gordon Tucker博士讲解了系统功能语法中词汇网络的构建。Tucker博士首先探讨了词汇这一语法范畴的复杂度,之后运用加的夫模式构建系统功能语法的词汇网络模型。该模型为一个动态网络,依据语篇类型和语域会有所不同。同时还指出,目前该模型存在一些挑战和潜在问题;最后,Tucker博士针对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回应。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司显柱教授的主旨发言围绕人际隐喻和译文评析进行。司教授从人际隐喻角度出发,基于中英两种语言差异探讨人际隐喻在汉英、英汉翻译中的使用规律。司教授指出,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情态意义的一致性,情态表现形式经常发生变化,即情态隐喻的出现频次较高。因此,人际隐喻理论对于译文质量评估具有很高的价值。
复旦大学杨雪燕教授的发言关注汉语长名词词组。杨教授基于语料库,选取以“人”为中心语的汉语长名词词组,探讨了前修饰语的长度接受问题。杨教授的研究同时为翻译领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厦门大学杨信彰教授围绕学科语篇中的心理动词和言语动词进行了发言。杨教授指出,心理动词和言语动词是思维过程和言语过程的体现手段,与投射和言据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杨教授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借助语料库,观察和分析这两类动词在学科语篇中的行为,说明了这两类动词在不同语篇呈现学科信息的特点。
国防科技大学李战子教授探讨了有关中国外交新理念的话语分析。李教授首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探讨了科学语言是如何对科学知识进行构建的。此后,李教授基于文本语料,对中国外交新理念中的几个关键术语表述进行了话语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的发言关注语篇中的联结资源及其人际意义。王教授回顾了以往学者对衔接和连贯的论述,评析了优劣。此后着重探讨了联结资源及其人际意义,发现该语言资源不仅仅包含语篇及概念意义,同时也包含人际意义。
西南大学刘承宇教授关注现代汉语情感形容词的研究。刘教授的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了现代汉语情感形容词的词语搭配、语义韵和语篇功能,发现其具弱及物性、就近语义指向等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于晖教授探讨了英汉教育语篇在知识结构上的异同点。于教授指出,研究知识在教育语篇中的建构对于教育和语言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于教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体裁类型视角,研究英汉教科书语篇中知识结构的特征,发现中美教科书中语篇体裁类型分布趋势一致。研究结果也为教师的教育话语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同济大学张德禄教授围绕多元能力培养选择模式进行了发言。张教授的发言把已有的能力结构进行重新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能力培养模式;最后,以知识讲授系统和话语实践系统两大连续体为依托,探讨了从教学目标到具体教学模式选择的综合性外语专业本科生多元能力培养模式选择框架。
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的主旨发言探讨了汉语小句的成分与功能。何教授基于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两大模式——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的融合,以及对汉语学界相关研究的思考,对汉语小句进行了描述。何教授指出,从句法结构上,汉语小句的潜势成分包括谓体、谓体延长成分、助动词、操作词、否定词、主语、补语、状语、呼语等多种成分。从句法功能上看,小句可以填充不同的语法单位。
加的夫大学Lise Fontaine博士的发言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词汇表征。Fontaine博士探讨了传统语法中称为介词、副词和小品词的词类。这些词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缺少词汇表征的详细信息,尚有发展空间。Fontaine博士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认知科学,提出了系统功能视角词汇研究的路径。
两天的论坛中,十六位主旨发言专家一展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内外的前沿发展,并且大多聚焦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问题。会后,参会人员纷纷表达了收获,线上参会人员也提出了许多看法和见解,希望今后继续与广大专家学者师生一同交流进步,共同学习。
本次论坛开创了线上与线下灵活的参会形式,参会规模不受会场的容量限制,学术影响传播快,范围广,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良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