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北外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学术讲堂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源教授做了题为“阐释的维度:典籍英译方法谈”的讲座。
朱老师首先说明了中国典籍翻译的基本程序,强调了有效理解原文语义内涵复杂性的重要性,说明了典籍历史与社会意义解读的多元视角的关键作用。
随后,朱老师整体说明了中西方关于典籍文本解读的哲学视角及其发展历程,突出了典籍思想理解的动态变化性质,说明了理解、解释、翻译的互动关系,特别强调了文本解读者自身对文本解读与理解的自主性,同时也强调了特定社会、历史、政治等宏观背景对主观解读的影响。
最后,朱老师通过汉语典籍语义理解与翻译为例,再次强调了文本细读、基于研究的方法对客观解读历史典籍特定意义的重要性,尤其期待尽力还原或接近历史典籍的“真意”。
随后,针对参与讲座的听众关于典籍理解、理论运用等问题,朱老师也分享了他个人见解。
本次讲座聚焦中国典籍文本语义的理解与跨文化阐释及传播,强调了文本意义历史性阅读与分析的重要性,尤其说明中国典籍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的重要性,相关讨论和认识利于加强中国典籍意义阐释的客观性,提高特定材料对外翻译程序及评判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