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学术讲堂第四十三讲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讲座
2021年10月27日下午,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学术讲堂第四十三讲通过外研社U讲堂社区及腾讯会议两个平台在线举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机构“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文斌教授作了题为“谈谈英汉时空性差异与英汉互译”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及“国际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伟教授主持。
王文斌教授首先阐释了选题缘由,王教授深切感受到当前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普遍表现出“讲英语像讲汉语,讲汉语像讲英语”的特点,英语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现英语和汉语的本质差异,并把这些发现运用到翻译中,把英语翻译成“真汉语”,把汉语翻译成“真英语”,翻出英、汉语的“本色”。这既是基本知识,也是基本能力。
谈到英汉语的本质差异,王教授指出,我们并不是要否认英汉语的相似性。相似性固然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然而差异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不能厚此薄彼,但目前人们普遍忽视了英汉语的差异性。差异性可能是微小的,却绝非无足轻重,就像“一个支点虽然小,却足以让阿基米德撬动整个地球”。因此,“英有汉无”、“汉有英无”的现象应当引起充分关注。
接下来,王教授通过对比英汉语的若干例句,让听众体会了“汉语喜短”、“英语喜长”这组表象上的区别,并指出其背后的本质差异:英语具有强时间性,偏爱表达时间,使用多种衔接手段,呈现线性效果;汉语具有强空间性,偏爱表达物象和事象,通过象和象的堆叠,呈现离散的效果。谈到翻译,王教授指出,英译汉时,不需要用“着”、“了”、“过”等字译出英语的时态,用短句陈列物象、事象即可。英语的长句翻译成汉语,需要断成短句,汉语的流水句没有照应语,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照样能读懂。反过来,汉译英时,需要使用长句、从句,尤其需要注意时态。
临近结束时,大家踊跃提问,王教授给予了耐心详细的解答,整场讲座内容精彩纷呈,气氛热烈,听众互动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