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璋高研院学术讲堂第五讲 —— 记北京大学袁毓林教授的讲座

作者: 时间:2016-11-11 点击数:

许国璋高研院学术讲堂第五讲

——记北京大学袁毓林教授的讲座

2016年11月4日下午2:30-4:00,在我校东院图书馆四层会议室,北京大学袁毓林教授应我校校长助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文斌教授的邀请,作了题为“基于概念结构的词语和句子的歧义消解研究”的讲座。此次学术讲堂由王文斌教授主持。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何伟教授、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张天伟副教授以及来自各院系的100多位教师、硕博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听取了此次讲座。

袁毓林教授从语言的经验主义和人文关怀视域出发,展示了他们研究团队所做的三个基于跨语言比较的、词语和句子的歧义消解方面的研究案例,说明了语言使用中所反映出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心理特征。首先,袁教授基于“劳酬均衡”原理,对比分析了汉韩“白”类词的语义和语用特征;接着,在“疑善信恶”认知模式下,对汉英日韩四种语言的“怀疑”类动词进行意义识解。然后,根据接近性心理和乐观心理假设,比较了汉英日韩“差点儿VP”类接近性副词和相关格式的句法语义。通过这一系列的跨语言研究案例,袁教授指出,语言具有浓厚的社会性特征,语言和意义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建构。最后,袁教授建议语言研究除了要有理性主义的科学精神外,也必须包含经验主义的人文关怀。袁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层层递进、逻辑鲜明,体现了认知语言学领域有关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的前沿成果。袁教授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视角对不同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与袁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何伟教授、尹洪波副教授、博士生艾瑞同学等结合自身感兴趣的话题依次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见解,王文斌教授做了最后的点评与总结。他强调,语言是人的语言,所以语言学研究不能缺少人文主义的关怀,否则,语言学研究就难以深入和持久。

5-3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