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璋高研院学术讲堂第九讲
——记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徐丹教授的讲座
2017年3月28日下午2:30-4:30,应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和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的邀请,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徐丹教授在我校东院图书馆四层会议室,作了题为“语言和基因是否匹配——以中国西北为例”的讲座。此次学术讲堂由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何伟教授主持,我校校长助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文斌教授、我校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晓慧教授、德语系钱敏汝教授以及来自各院系的100多位教师、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听取了此次学术讲座。
会上,徐丹教授开宗明义,提出语言研究既要重视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也应重视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接触。因此,“语言与基因匹配”的相关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涉及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以及分子人类学等多个学科。接着,徐教授通过一张中国自然地图,说明了以高原和山地为主的地理环境对河西走廊一带语言分布的重要影响,唐汪话作为其中的代表尤具特色。研究表明,唐汪话是汉语的一种变异,虽然受到周边地区波斯语、阿尔泰语以及突厥语言的影响,其主要词汇与汉语相差无几,而句法形式却出现了非汉语借入。进一步对比唐汪话及东乡话后缀发现,两者的表现形式相似,由此推论前者借鉴后者并对其进行了简化。另一方面,该项目采集并对比了这一地区唐、汪、赵、杨、张五个姓氏近百位男性的Y染色体,以追溯唐汪人的来源和发展历史。结果表明唐汪人与东乡人并无亲缘关系,因而再次印证唐汪话是汉语的变体,而不是受汉语影响的东乡话的“混合语”。
徐丹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其跨学科的基因追溯工程,开拓了与会者的研究视野,也激发了学者的研究热情。王文斌教授、何伟教授、钱敏汝教授以及在座的其他部分师生与徐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并就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内部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以及受外部接触导致语言变化的深层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交流。徐教授极具创新性的研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同时也鼓励我们学者应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深入研究语言的本质。

